中新社北京12月2日电 题:西部计划实施20周年:他们的青春因这个选择“更有意义”
在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的过程中,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四师47团医院中医馆医师艾乐松不停起身,在各个诊疗室里来回转——针灸、推拿、拔火罐,照料着等待他的患者。
2014年,艾乐松报名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以下简称“西部计划”),从家乡山东济宁乘坐72个小时的火车辗转来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四师47团。此后扎根新疆9年,他参与创办当地的第一座中医馆,在屯垦戍边的老兵镇播下中医药的种子,让这个南疆沙海上的小镇飘起了草药香。
当地人说,他是镇子里的中医“拓荒者”。
今年是西部计划实施20周年。自2003年发起至今,这项由共青团中央、教育部等部委联合实施的青年人才工程共选拔派遣超过50万名高校毕业生到西部地区,开展脱贫攻坚、乡村教育、民族团结、基层治理等方面的志愿服务。
值此之际,记者前往南疆多地,专程寻访西部计划志愿者,记录他们的故事。
停留中医馆不到一个小时的时间里,记者看到前来问询和理疗的当地民众已不下十人。“白大褂里面的衣服基本没有干过,”采访进行时,艾乐松得以喝一口水,“这个地方大,来回跑,(每天)跑个2万步都是正常的。”
2023年8月,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四师47团医院中医馆内,留疆西部计划志愿者艾乐松正在为当地居民治疗腰疾。 曾玥 摄
如今的“大地方”,是从“小房间”建起来的。艾乐松回忆道,“刚开始的时候什么都没有,我们就给患者做推拿。”靠着一张木头理疗床做出的口碑,他争取到了引进第一批针灸针的机会。“第一批的10盒针灸针给医院带来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
此后,这里发展为初具雏形的中医科,再到如今一座占地面积450平方米,拥有14张专业诊疗床、342味中药饮片且可开展30多项中医适宜技术的中医馆。
9年来,这所中医馆已接诊超过8万人次。放弃了家里养生馆、村卫生室抛出的橄榄枝,选择留疆的艾乐松很少有停下来歇一歇的念头。“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在他的办公室里,悬挂着两幅自己写的书法,诉说着这位“沙海小郎中”的坚定理想:“君子当立志厚德以济生”。
从中医馆出来,驱车十几分钟便能找到另一位“拓荒者”的所在地——2021年西部计划志愿者王志强开垦的耕地。
走进地里,风一吹,沙子随风卷起,让人睁不开眼、泪直流。
王志强的家里有一双白色运动鞋洁净如新,平日里总不舍得穿。穿得最多的,是10块钱一双的黑面布鞋,“因为经常要下地,地里风沙大、刺多,鞋子经常坏”。
2023年8月,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四师47团西部计划志愿者王志强捧起红薯“示范田”的沙性土壤。 曾玥 摄
2021年8月,王志强来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四师47团,发现当地常种的经济作物红枣在市场上的收价不高。在日常走访的过程中,王志强留意到一块撂荒的沙地,经向团里申请,于今年2月开始着手改良沙化土壤,打造红薯“示范田”。
推平沙包、分埂、漫灌浇水、松土、掺肥、铺地膜、起笼……养殖专业毕业的王志强一点一点摸索着学习种植业,终于种下了30亩“西瓜红”红薯苗。
秋收时节,这块“示范田”亩产量达3吨,每亩利润可达六七千元人民币。“因为地比较生,完全是从沙漠里开出来的,所以没有内地的七八吨(亩产水平),但相对来说产量挺高的,”王志强说,“利润比红枣要高一些。”
而后,他将种得的大部分红薯赠送给当地村民,并将在市场上卖得的钱作为酬劳分发给各环节参与者。“种红薯、管理、收红薯、装袋运输等各个方面,参与到这个过程中的达到150人次。”
“示范田”不仅提供了工作机会,更调动起广泛的种植意愿。据王志强介绍,自“西瓜红”种下以来,已有许多前来参观的当地农户表示“我们也想种红薯”。收成之后,又有30多户人家主动联系,表达明年想要种植红薯的意向。
“特别高兴,自己做的事情得到群众认可了。这是挣多少钱都换不回来的。”谈起感受时,王志强仍有些激动。
凛风渐起,冬意已浓。日前,艾乐松和王志强在电话里向中新社记者分享近况:中医馆里前来看病理疗的患者日益增多,面向中医药专业人士和兴趣爱好者的“中医适宜技术培训班”也正式开办,艾乐松变得更加忙碌了;不远处,王志强的红薯地已收割完毕,等待来年播种新的希望。
“因为西部计划来到新疆、爱上新疆、留在新疆,”谈及9年在疆经历,艾乐松用西部计划主题歌《到西部去》的一句歌词形容道,“因为这个选择,我们的青春更有意义。”(完)
近期我国急性呼吸道疾病患者持续上升,目前部分地区的大医院出现了门急诊压力持续加大,挂号难、就诊慢等问题。国家卫生健康委要求各地充分发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作用,方便群众就近就便有序就医。
发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作用 保障就诊需求
早上9点,记者来到北京市丰台区大红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一层的门诊大厅秩序井然。服务中心现在实行快速预约分诊,根据病情评估分级,症状较重的患者直接进入诊区优先就诊。
在前来就诊的儿童中,有不少家长是先带孩子在三甲医院诊疗过,现在到社区医院复诊。
在呼吸道疾病高发季之前,基层医疗机构实际上已经做了相应的准备,目前针对呼吸道疾病的药品库存充足。大红门社区服务中心在药房发药窗口张贴了短缺药品接龙登记表二维码。患者可以通过小程序自己填报,经过审批,院内会进行临时采购;对于慢性病患者,通过签约家庭医生在内部平台进行申报,医院也可以进行采购;对需求突然激增的药品,增加采购次数,满足患者用药需求。
北京市丰台区大红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副主任 肖建彪:中心目前常用的呼吸系统疾病的药品达到了134种,同时我们也对一部分短缺的药品采取临采的方式,主要是畅通了这种采购的途径。
为避免交叉感染,大红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还调整了医院布局和诊室分区等,对不同患者采取分层管理。随着儿童就诊量增加,将8个全科诊室中3个用来专门接诊儿科,还提前组织医护专门培训,提升医务人员对呼吸道疾病的接诊能力和水平。
二级医院积极应对 畅通双向转诊通道
北京市普仁医院是一家二级甲等医院,入冬以来,随着呼吸道疾病尤其是儿童患者增加,医院在儿科门诊入口处增加了专门的筛查室。
北京市普仁医院儿科主任 姚洪梅:比如说我们新就诊的患者,会给他提前开一些检查的单子。这样他就会在等候叫号看病期间把辅助检查就做完了,把就诊的流程优化。
作为所在片区的二级医院,普仁医院承担着在大医院和社区医院中间双向转诊的任务,医院的儿科每天都要承接一部分三甲医院转诊过来的患儿,比例大概占儿科门诊数量的十分之一。同时,对于病情较轻,并且有就近治疗需求的患儿,医生也会在开具检查结果和治疗意见后,向下转诊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治疗。
北京市普仁医院药房工作人员 张萌:因为现在儿科的病人特别多,我们备药都特别充足,像这个消炎的药一天得一箱,我们最起码储备了一个星期的没问题。
为了缩短患儿的就诊时间,满足更多患儿的就诊需求。医院门诊时间从下午5点延长到晚上8点,同时开辟第二输液区,协调其他科室的医护人员支援儿科门诊。
充分发挥中医药作用 提高公众防护意识
在北京市鼓楼中医医院,记者在候诊区看到,等候的人不是很多,秩序井然,医务人员正在给现场候诊和取药的患者进行预防流感的医学讲解。门诊大厅里还配置了代茶饮的预防方,供就诊患者饮用。
入冬以来,鼓楼中医医院的呼吸道门诊,包括儿科,急诊、发热门诊,就诊量都有所增长。针对此次呼吸道疾病比较容易反复的特点,目前医院在检测出病原体后,结合输液等西医的治疗手段和中医中药的特色诊疗方法对患者进行诊疗。
北京市鼓楼中医医院还加强了医院对接养老院及养老驿站的安全巡检,对有需求的老人开通绿色通道,及时收入医院治疗。
北京市鼓楼中医医院医务部主任 主任医师 孙波:保障养老院的老人,包括这些高龄的老人能够有一个快速的入院通道,得到很好的救治。
记者也跟随医院的巡诊队员,来到了医院附近的养老院进行探访。医院一方面指导养老院做好预防,一方面注重监测老人们的健康状况。
北京市鼓楼中医医院治未病科主任医师 乔会秀:一定要加强通风,老人的房间勤消毒。我们也是跟以前一样,做了一些这种预防的药方。这种主要是老人有嗓子不舒服或者有点咳嗽的时候可以用。如果说没有症状的时候,那就用量要偏小,一天喝一次,有症状的一天喝两次。
(总台央视记者 史迎春 孔冰冰 牟媞媞 孙金燕 李志贵)